浏阳新闻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长株潭关注动态

当前位置:长株潭城市网 > 资讯 > 长株潭关注 >

创建长株潭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研究

来源:www.cztcom.com| 更新时间:2018-06-29 15:22 | 访问手机端

东部三省一市已吹响了长三角深度一体化的号角,一个区域一体化的热潮正在全国兴起,形势逼人,催人奋进。创建长株潭国家中心城市既有基础,又有需要,是大势所趋,应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抢抓机遇,砥砺前行。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深度发展,党中央在“沿海大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等四大板块战略的基础上,推进国家战略布局重组,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三大优化空间布局的顶层战略,实行经济地理的革命性重塑,面向世界强势撬动全面开放的新板块,拓展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空间。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视察时指示,湖南要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一带一部”战略区位优势,加快形成结构合理、方式优化、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这是党中央对湖南在新时代国家战略空间大格局中的重要定位,是湖南创建长株潭国家中心城市率先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支撑。

一、长株潭是“一带一部”战略区位枢纽型重要节点核心区

湖南“过渡带”与“结合部”经济地理战略新定位的内涵,集中体现为“融东促西”集聚发展的长株潭核心增长极。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上分析,“过渡带”是指介于两类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之间且又同周边区域有着密切联系的经济区域,反映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过渡性,即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生产要素、商品交易和产业转移的经济通道,具有传递性、吸纳性和集聚性三大机理性特征,其区位优势就是承接和吸收发达地区梯度转移的生产要素。通常“过渡带”发展的前期由于自身的经济发展能力不强,一般处于“过道效应”为主的分散状态。而到了中后期“过渡带”的不断发展和积累使其经济吸纳能力提高,就进入了以生产要素“集聚效应”为主的增长极状态,产生了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此,我们认为,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经济增长极才是“结合部”的全面形成。所以,具有生产要素融合功能的“结合部”是“过渡带”发展的高级状态。

湖南属于长江中游地区,南毗广东、通港澳台,东临江西、通苏沪杭,北连湖北、通江入海,西接川渝,通东南亚,是我国东部与中西部两大经济地域的连接带,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辐射周边的重要中枢功能。上世纪90年代我国纵向通道优势远大于横向通道,特别是沪昆大通道尚未贯通,那时湖南的生产力在空间上一直按南北向分东线(京广线)、中线(洛湛线)、西线(焦柳线)三条纵线布局,三线之间缺乏横线联通,且水运又日渐式微,无法形成网圈集聚的空间经济格局,只能从事分散的小规模粗放生产。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承接南部珠三角地区的“过渡带”功能,但对东部长三角地区的承接则很薄弱,“结合部”的融合功能没有发挥出来,总体上处于“过道效应”为主的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铁路、公路和航空交通快速发展,形成了普通铁路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五纵五横十联新体系和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的国家高速公路网的新综合交通版图,这样全面改变了湖南省南北纵向分散布局的旧格局,具备条件运用京广线、包柳线、沪昆(成)线三大通道,形成了全省“三纵三横”大通道格局(“三纵”指南北向的京广线、洛湛线、焦柳线;“三横”指东西向的黔张常—常岳九线、沪昆线、湘桂线)。而“三纵三横”大通道格局的中心枢纽是由京广、沪昆、渝厦三大高速铁路及高速公路通道交汇的长株潭,构成了我国长江以南大型高铁枢纽中心,且通过湘江经洞庭湖联通长江,便又构成了长江黄金水道的流域型枢纽。这样,长株潭就已全面形成了水陆双联双通“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枢纽型节点大都市格局,既是全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区,也是国内市场半径最佳的中心区位。特别是以长株潭为中心的商圈市场规模庞大、承接和运营国内外中高端产业转移的潜力极为可观。

湖南加上周边四省一市一区人口近4亿,占全国的近1/3;“3小时高铁经济圈”覆盖的市场至少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具有巨大的商圈辐射优势和产业投资的市场价值。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之所以投资120亿元选择在长沙经开区建设国内第八家工厂,就是因为在长沙布点可辐射周围1000公里以内7亿人的消费量。所以,2012年《福布斯》中文版发布的2011年中国中部六省商业城市排行榜中,长沙超过武汉位列中部之首。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中心区位优势,为长株潭建成具有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钢铁冶金和文化创意等七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四家千亿级产业园区的核心增长极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广阔的营销市场,目前已成为“两型社会”建设、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等国家战略示范区,具有国家大格局的重要战略地位。

二、长株潭发挥国家战略示范区作用需要重塑空间集聚格局

空间经济集聚是生产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集中并以分工配套协同的有机形态组合成多元的网络系统,形成以城市为标志的各类不同层次的经济中心。因此,长株潭作为国家战略示范区和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必须彻底打破以往分散布局的旧格局,按照枢纽型节点大都市的建制重塑空间经济集聚格局,以强劲的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大幅度提高城市有效供给效能,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全面实现国家战略试验和示范的目标。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城市供给效能的形成和提高需要通过城市建设所形成的全要素集聚功能来完成,包括要素的互联互通(含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和地理交通结构的联通)和产业智能化发展等。就长株潭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示范区功能而言,针对现有基础及新时代发展趋势,并参考长沙规划设计院“长株潭都市区规划研究”成果,我们研究认为,创建长株潭中心城市应打造“一心两带两轴一体系”的空间经济集聚大格局。

“一心”即长株潭绿心。三市生态地理交汇区面积达522.87平方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绿心,聚集了“山、水、洲、垸、园”等独特的优质生态资源,具有“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巨大价值。应由以前三市的边缘区升华为长株潭核心区进行规划建设,在保护好生态基底、发挥生态屏障功能的前提下,对限制开发区和控制开发区进行科学整治和合理有效利用。重点发展生态化、个性化、精细化、智慧化、体验化的生态康养旅游产业,这个市场相当大,包括交通食住行、医疗服务、文化演艺、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康养教育、康养产品和生活护理等,其产业链和价值链很长很宽。同时,加强对片区内的村庄农居进行整治,规划建设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设施。可借鉴浙江的经验,进行文化村庄和农居SOHO(文化创意工作室)的改造升级。

“两带”即湘江新兴经济带和浏株智能制造带。湘江新兴经济带以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体,联通长沙高新区、大学科技城、望城经开区、含浦职教城、金霞经开区、马栏山文创产业园、雨花经开区、暮云科创基地、湘潭高新区、湘潭经开区和岳塘经开区等,并链接岳阳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和绿色化工产业园,主要突出科技创新、教育培训、文化创意以及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智能化物流与港口产业布局;浏株智能制造带以长沙经开区为主体,联通浏阳经开区、隆平高科技园、株洲田心高科技园、轨道科技城、株洲高新区、服饰产业园等,并连接衡阳松木经开区,主要布局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天航空、乘用汽车、电子信息、特变电工和生物医药等智能制造产业。

“两轴”即北部渝厦发展轴和南部沪昆发展轴。渝厦发展轴在长株潭北部横向贯通湘江带和浏株带,以长沙经开区、临空产业园、浏阳经开区为空间支撑,聚联星马组团、高铁组团、老城组团、岳麓组团、望城组团、宁乡组团,以工程机械、乘用汽车、电子信息、食品工业、文化创意、生物医药和商贸物流等产业因素的集聚为主,同时辐射带动益阳和常德;沪昆发展轴在长株潭南部横向贯通湘江带和浏株带,以湘潭九华经开区、株洲轨道科技城、株洲栗雨组团为核心支撑,聚联湘潭中心组团、湘潭南部组团、湘潭西南部组团、株洲中心组团、株洲西部组团、株洲南部组团、株洲东部组团,突出新能源装备、港口装备、电工电机、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产业因素的集聚,同时辐射带动娄邵和怀化。

“一体系”即同城化综合交通体系工程。空间经济学认为,交通运输网络是实现空间经济集聚的重要基础设施。由此,长株潭空间要素集聚以提高国家战略示范区功能,必须建设完备便捷的同城同网的高快速交通网络。建议到2035年基本实现和株潭核心城区快速路网密度达到0.4km/km2,城市核心功能片区间30-40mi n可达,5-10min可接入快速路。这里:一是围绕长株潭核心区构建“一环九射两联”的高速路网络。一环指依托北横线高速、岳临高速、长攸高速、沪昆高速复线形成长株潭核心城区过境交通屏蔽环;九射指依托长浏高速、浏洪高速、南横线高速-昌栗高速、沪昆高速、京港澳高速南段、长韶娄高速、长潭西高速、长张高速、长益高速复线形成辐射外围城镇的射线;两联指依托宁韶高速和平汝高速强化长株潭两翼对外交通辐射功能与联络功能。二是建设标准统一的长株潭核心城区骨干路网结构。其关键是强化长株潭三个城区快速路之间的衔接和贯通,以长沙为中心其市区的五条快速路和六条结构性主干路必须全面对接湘潭、株洲城区,着力提高核心城区功能中心间的快速直达水平。同时,高快速路还要与各大物流园和综合保税区联通,形成多重交通枢纽。考虑到城区的扩展,远期可预留长潭西高速、京港澳高速南段和长株高速等三条公路改造为城市快速路的空间条件。三是修建城区内风景观赏休闲慢行道。尤其是连接长株潭的湘江两岸以及绿心区公路应改建风景观赏的慢行道,以适应旅游休闲和康养业发展的需要。

总之,从空间经济的视域分析,长株潭最大的优势是三市经济社会联系一直比较密切,具有同城化的经济地理特质,并形成了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雏形,而且数字技术和低碳技术有很好的基础,已初步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教育科研机构的集聚。所以,长株潭完全能够通过空间集聚格局的重组,集中突破一批支撑创新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基础核心技术的研发创新,抢占新经济制高点,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智能化制造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产业等新兴经济产业集群发展,高标准建设国家战略示范区,助推国家战略全面实施和湖南开放崛起。

三、重塑长株潭空间经济集聚格局,势必实现三市行政一体化

在本文上篇已经分析长株潭行政体制的分治阻碍了三市经济的一体化,生产要素难以按照高质量、高效率的要求进行统筹配置,无法在要素集聚的基础全面实现产业链的集群,核心增极的极核尚未完全形成。很显然,长株潭目前这种行政分治的状况无法进行三市空间集聚格局的重组,更难以全面发挥国家战略示范区的重要作用。因此,实现长株潭三市行政一体化,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确实是势在必行的。

检索现有文献研究结果,“区域一体化”则是近些年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热词,这个概念通常是指按照自然地域经济内在联系、经济流向、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区域多主体联合体。这其中作为一体化基础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建立在区域分工与协作基础上,通过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动,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以经济为基础的区域一体化,其区域范围的界定会深刻影响各种协商和争端解决机制的实施效果,因而这是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而这一范围就是在市场经济规律支配下的经济活动域所,往往大于行政区划。于是,区域一体化便涉及到了同行政区划的协调与整合问题,不然的话就会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株潭一体化的现状和困惑,说明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我们知道,行政是行政主体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以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等特定手段发生作用的活动。这种管理活动是由在任何社会中最大和最具权威性的公共组织——政府来承担和完成的。国家为了实行有效管控一般都要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区域划分,形成了行政区划结构。在这里,行政一体化主要是指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大区域经济阶段后,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按经济区要求配置行政区构架,以消除多元行政摩擦对经济跨界发展的掣肘,打造大区域中心,带动产业集群式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如何推进长株潭行政一体化,我们设计了三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选择长株潭国家中心城市模式。

长株潭联盟模式。联盟就是基于追求各自利益而统一行动并具有高效动作能力的共同体。从理论与实践来分析,这种利益共同体式的长株潭联盟模式是对现在的长株潭城市群模式的提升,即由松散的经济地理圈进化到联合的经济组织体。长株潭三市虽然在地理距离上挨近,通过这些年推动一体化,在交通和环保设施以及公交和通讯方面相互联通的水平有所提高,但三市在经济社会的组织层面并没有联结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缺乏长株潭整体认同,各自的利益诉求远大于整体利益甚至冲击和削弱整体利益,发散式的离心力超过和抵消了聚合式的向心力。联盟模式就是从组织层面解决三市离心力的一体化设计,其基础是长株潭三市主体的联合,通过部分权力转让组成利益共同体。

长株潭都市新区模式。城市新区是工业化推进的产物和必然选择。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城市化伴随经济、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城市中出现了一系列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即拥挤效应,基于产业成本的规律性作用,于是会推动一些产业与企业向成本相对低的郊区迁移,这样便形成了都市新区。在长株潭三市中,长沙作为省会城市其经济规模量级已超万亿元,并需要进一步发展,但由于受老城区的限制,生产力的布局势必向郊区转移,与株洲、湘潭和岳阳产业扩张区域接壤。而随着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集聚发展,株洲和湘潭也各自都在向郊区扩展并同长沙对接,最终完全能够建成有支柱产业链联接和支撑的、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长株潭大都市,构成国家战略型新区。所以,长株潭兼有战略型和郊区化两类新区的核心要素,具备以大都市区构架建设战略型新区的所有基础。基于此,都市新区模式也构成长株潭一体化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选项。其操作方式是由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出台《长株潭大都市新区政府条例》,在基本保留三市现有行政建制不变的基础上,组建具有行政权威性和统一性的长株潭大都市新区政府,负责长株潭三市跨界区域的公共事务,如规划、交通、公交、社保、环保、科技、教育、就业和产业与市场的布局等,直接对省委、省政府负责。

长株潭国家中心城市模式。我们知道,国家中心城市是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塔尖城市”,体现国家战略、国家意志、国家使命和国家形象。空间经济学认为,城市的规模与体量是一个经济中心极化与带动能力的基本体现,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当一个城市的规模和体量达到与其区位和趋势相匹配的程度后,其资源配置能力、人才聚集能力、财富生产能力就会呈指数级增长,这也是大城市与小城市最大的本质区别。现在省际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城市群的竞争力,而城市群的竞争力更多地取决于省会城市的竞争力。本文上篇已具体阐述,湖南作为一个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前十的大省,当前的主要矛盾是要做大做强省会增长极,以提高实施国家战略的能力。而做大做强省会城市目前最现实、最有效的选择就是长沙、株洲、湘潭行政一体化,三市融合为一个行政区主体,申报创建副省级国家中心城市,实现优势资源及生产要素的全面整合,联合配套打造具有国际中高端水平的支柱产业链,在中部形成比肩武汉特大城市量级的竞争实力。

以上长株潭行政一体化管理的三大概念性模式各有其特点:首先,长株潭联盟模式是一种改良型的模式,是在基本保持三市独立建制基础上增加一体化契约机制,没有触动现有的行政区划及其体制,从理论上说对长株潭一体化的整体认同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约束力。联盟构建的难度不是太大,但联盟实施需要有很强的契约精神,要通过协商、协议的程序。由于利益纠结,牵涉的矛盾很多,决策和行动的过程一般会较长,有的项目协商不成一致意见甚至搁浅;有的虽然达成协议,但可能因契约意识差而导致联盟不能正常运行。

其次,长株潭新区模式是一种升级的模式,也需要调整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及区划。“组建长株潭大都市新区政府”是在三市政府上加一层政府机构,这既需要省人大立法,实际上是要对现行的行政法制进行改革,同时又需要三市政府授权,进行权力转让,牵涉到地方政府的权责,在立法后操作起来也较复杂。

最后,长株潭国家中心城市模式,这是最符合当前长株潭一体化所需要的一种有为模式,其根本优势是能够彻底解决三市分治所造成的体制机制冲突和摩擦,从机构设置、人事安排、规划指导、财政预算、融资投资、市场体系、经济调节和社会组织等方面充分实现行政区划同经济区划的一体化,可真正做到目标统一、利益统一、行动统一,产生强大的大都市集聚效应。

如上所述,由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竞争优势的基本单元已演化为特大型城市与大都市圈,这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湖南作为我国新时代内陆枢纽型的人口和经济大省,迫切需要有一个千万级人口规模以上的超级核心城市,才能适应我国新型城市群化和国际超大都市圈加快发展的大趋势。正是基于此,我们认为,湖南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城市经济高度繁荣,在国内甚至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高地,助推国家战略全面实施,就必须推动长株潭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并依托这个巨型的经济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五市,形成环长株潭大都市圈。

我们深深的感到,这项宏大的改革是湖南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实施“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战略高标准办好长株潭国家战略示范区的必然要求,确确实实是已经到了不得不理顺长株潭行政管理体制,实现长株潭行政一体化的时候了。日前,东部三省一市吹响了长三角深度一体化的号角,一个区域一体化的热潮正在全国兴起,形势逼人,催人奋进。创建长株潭国家中心城市既有基础,又有需要,是大势所趋,应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抢抓机遇,砥砺前行。

(刘茂松系湖南省首届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经济学学会理事长,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晓红系中国经济时报社社长助理、高级记者,国研经济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高级经济师)

长株潭城市网提示:这篇"创建长株潭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研究"的资讯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仅供用户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请读者使用之前核实真实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任何后果均由读者自行承担。文章图片、文字若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第一时间处理。
(返回首页:长株潭城市网
相关阅读:与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编辑推荐